@逃亡者的恰恰:
总而言之,我很难爱上那些快活的人。得意的人,满意的人,散发热气的人,吃得过饱的人,明亮刺眼的人和存在感过重的人。对春风得意的嘴脸啊最没性欲。爱人啊必须徒劳必须饥肠辘辘,必须哪里露出罅隙,才能从中趁虚而入。必须是黏土做的,像一个陶罐,朝着他的深处弯下腰去时,就能闻到黄昏雨水的气味。
好奇心辞典:【青年文摘】指大量生产“哈哈哈哈最右好棒”型转发但很少进行原创的当代青年社交网络使用方式。
有钱真好,有钱的 Durov 是自由的,而且他分享了这份自由。
The power tha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over IT corporations is based on money. At any given moment, a government can crash their stocks by threatening to block revenue streams from its markets and thus force these companies to do strange things (remember how last year Apple moved iCloud servers to China).
At Telegram, we have the luxury of not caring about revenue streams or ad sales. Privacy is not for sale, and human rights should not be compromised out of fear or greed.
《连线》杂志发表《IT’S TIME FOR AN RSS REVIVAL》,挺有兴趣译一下。动手速度太慢,昨天发现《36氪》已经翻了,标题是《算法支配内容让你感到恐惧?来,RSS了解一下》。我对这个标题印象很差,终于今天发现改成了《算法支配内容让你感到恐惧?也许 RSS 该回归了》。
此文不算全面,不过 RSS 的基本特性都有提到,而且表示其理念是 “the unfiltered view of the open web, and the chance to make your own decisions about what you find there”。RSS 是对用户友好的,可以说,RSS 让你成为园丁,你需要不断修剪自己的花花草草;而推荐系统是一堆垃圾倒在你面前,自己找宝贝去吧。这样说可能有点绝对,但号称“懂”你、“满足”你的平台值得警惕。
RSS 一直在衰落,尤其是国内,因此才有“复兴”一说,其中 2013 年 Google Reader 的关闭是重要节点。前些天 Digg Reader 通知用户即将关闭服务的邮件我也收到了,不过对我没有影响,当初我只是尝试了一下,比较几个方案后迅速投入了 Inoreader 的怀抱。整整一年之前的四月,抓取微信公众号提供 RSS 输出的“微广场”宣布关闭。所以这时的心情和去年此时的心情是类似的。
向所有主动提供 RSS 输出甚至全文输出的网站致以敬意,向所有创造 RSS 相关工具和推动 RSS 传播的个人致以敬意。
借用 Catcoder 当时的话:RSS 不死。
PS: Inoreader 的字体和排版什么时候才能和 Feedly 一样好看啊啊啊?
是的,我直到今天才注意到这个博客的作者姓甚名谁。
网络上的人依靠信息产生联结。我欣赏你说出那样我不会或没能说的话,我也在冬夜躲在棉被里读你刚读的书,我曾就着午饭看你早已刷过的剧,我和你同样陶醉于那曲音乐的悠远,我在运动场上在街道上跑步时耕耘着不逊色于你的体能,我知道你在没细说的那个游戏中的一些场景里肯定和我一样怅惘难言。
记录即是力量,你稀松平常的的外衣下裹着乐趣和善良。你那落成语言的所思所想鼓舞着我、启发着我、开智于我,你写好的工具帮助了我、赋权于我。你不会停止说话,因为总有千千万万个你,你没有说给谁听,但你又说给了所有人听,我不一定告诉你我在听,但我确实在听。有时我不知道你是谁,我也没见到你,但你已深居于我的脑中、我的心中。
http://taiwan.chtsai.org/about_author :
再說,一般人上網通常是為了尋找某些特定類別的訊息,而不是尋找某些特定身分的人;想一下你每天搜尋所用的關鍵詞,大概就能體會這點。
這正是網路生態的弔詭之處:一方面,不管是十年前的個人網頁或現在的部落格,網路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可是另一方面,人們上網時的注意焦點通常在訊息,而不是個人。很多人弄不清楚這點,興致勃勃地做了個人的網頁或部落格,一開始寫得很起勁,後來發現都沒人來看,就不再更新了。
網路和現實世界一樣殘酷。或者,我應該說,更殘酷。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喜歡某個人,至少還會說點場面話或客套話。在網路上,你看某個網站不順眼,甚至只是下載某個網頁的時間久了一點,你馬上就會按「停止」或「上一頁」離開。
所以,你說的話比你是誰重要。在網路上,大部分的人是因為接觸了你的言論或作品而認識你,而不會先認識你再去接觸你的言論或作品,除非你已經非常出名。
由于新浪微博是个靠不住的地方,前段时间把微博搬到了自己的地盘t.yangqiju.com,已完成一八年以来的内容的迁移,少数内容与微博时间线不重合。定名《微言》,不取“微言大义”之意,而是取它最直白的内涵。这里更方便加超链 ,界面更简洁直观,更可控,通过下方的 RSS 按钮还能在任何 RSS 阅读器上打开,拟作为短发言的永久存档。
“最好金龟换酒”是少有的很难读出什么却每有更新必会翻看的博客,除了他们轻快的旅行无法触及之外,那样的小家庭之安静温馨,实在令人艳羡。
@心理咨询师刘铁征:
很多人通过学心理学来进行心灵成长,可是对其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他们逃避自身的体验,更愿意进行认知上的学习,结果,心灵没获得太多的成长,“成长” 的 主要是心理学知识。
间歇性地突然想喝可乐了,结果被科普可乐杀精。其实也是多次听说了。
可乐杀精的传言由来已久。比较早的报道是〇六年人民网的,它援引某“最近出版的美国侨报”称这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专家做的研究。我发现这篇文章被四处抄袭,很可能是此说法大众化的开始。
我预想中,这个研究大概是这样的:找好多人,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首先对其精子数量做一个前测,实验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一直喝可乐,然后做一个后测,对比前后数据,搞一下标准化,搞一个显著性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我想多了。早在〇五年出版的《性保健必读》给出了该研究的细节:把精子放到一定量的可乐里,一分钟后测量成活率,结果显示,新型可乐配方杀死了 58% 的精子,早期配方杀死了全部精子。“直接放到可乐里”,无力吐槽……这是做研究?怕只是空闲之余皮一下吧。
精子在体外的存活期多长呢?果壳网告诉我,只有几分钟。呵呵,那放到可乐这样满是碳酸和糖的环境下就可想而知了。
真说“杀精”的话,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网站认为如下物质在摄入过多的情况下有隐患:可乐和咖啡里的咖啡因、酒精里的乙醇、香烟里的烟碱、豆制品里的异黄酮、奶油糕点和薯条的反式脂肪酸、烧烤食品里的致癌物、芹菜里的芹菜苷和挥发油。
脱离“量”来谈“质”很容易耍流氓,瞎报道瞎传播更是耍流氓。
巧了。
One·一个今天的文章:我靠这 3 个套路,追到了男神
wikiHow 今日推荐的标题:如何找一个好男友,它的英文版页面 How to Get a Good Man 已经达到 113 万浏览量。
** 说,还是要套路一下。
比较以下两段话:
1: “英雄主义是恶的解药。 通过推广英雄主义想象, 尤其是在我们的孩子之中,在教育系统里。 我们要孩子们想,我是那个等待中的英雄, 等待合适的情境出现, 届时我会行英雄之事。 我一生自小与恶相伴, 如今我毕生努力之重点,将从研究恶转向理解英雄主义。”
2: “Heroism as the antidote to evil, by promoting the heroic imagination, especially in our kids, in our educational system. We want kids to think, “I’m a hero in waiting, waiting for the right situation to come along, and I will act heroically. My whole life, I’m now going to focus away from evil – that I’ve been in since I was a kid – to understanding heroes.”
翻译而来的中文给我的直接感染远甚于英文原文。
或许 Jürgen Hinzpeter 要找的正是这样的英雄。
[讨论]心痛不已愤怒不已的妈妈 - NGA
“三年血赚”的梗是“开开玩笑而已”的另一种演绎,第一次知道 B 站的一些弹幕和评论如此触目惊心。我在打开 B 站视频时,大多时候第一件事是关掉所有弹幕,评论一般也是不看的。太让人分心了。点击量越大,弹幕越多,越有必要关掉弹幕。
很诡异的是,在这片没有合法色情的土地上,反而常常有非常极端的色情和赤裸裸的性在大众级别的网站上肆虐。